回到家看到了一則新聞,一個男孩從自家七樓跳下,走了。
選擇離開人世的原因很簡單:不堪長期被同學嘲笑個子太小,甚至是「娘娘腔」...
新聞很短,字數很少。卻讓我的心痛了起來。
不只心疼選擇死亡的孩子與他的家人,也理解那些曾經嘲笑過他的孩子會永遠在罪惡感中度過的心情。
我其實不是很懂男孩的世界,即便我有弟弟,但他甚少在家人們面前示弱,至少是不會在我面前示弱。
也或者說,我們都以為不哭是種堅強的行為,男孩子就是應該要像個男孩子...
但男孩子該是什麼樣?我們又真的理解他們所承受到的一切?
我驀然想起了《事發的十九分鐘》彼得心痛地喊著:「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,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好像沒有人關心。」
故事的結局是彼得選擇了拿槍掃射那些霸凌自己的同學。
所有的傷害在一開始都是無意的,但我們自己是否也在無意中,讓一個人的生命蒙上永遠揮不去的陰影?
就如心理學家丹‧金德倫在《該隱的封印》中說了這樣一句「我們的文化是以一種何等殘酷的共犯角色,限制與殘害男孩們的感情生活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lina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